首页 >> 印象艾玛 >> 新闻中心 >> 艾玛资讯 >>正文

刘璇二胎顺产愿望落空,剖宫产后想顺产,看这篇或许可以帮到你!

温馨提示:为节省您手机流量,文章内容简短,有任何疑问可点击在线客服

  全面二孩以来,许多家长们再次启动“造人计划”,想着为自家的“小祖宗”添个伴儿。养娃,可以是“一胎照书养,二胎照猪养”;但生二宝,可真不是“一回生,二回熟”的事儿。特别是一胎因种种原因而剖宫产的宝妈们。

  前奥运体操冠军刘璇,一直以来对顺产的愿望很强烈。在怀第一胎的时候却因为种种问题临时由顺转剖,这让她深感遗憾。为了二胎能够顺产,她做了许多努力,却也因胎儿过大,经过医生的评估和权衡,最终不得不放弃顺产。

  随着观念的更新以及无痛分娩的普及,不少一胎不得已剖宫产的宝妈也和刘璇一样,希望在二胎时能够顺产。

一胎剖宫产,之后都得挨刀吗?

什么情况下,可以顺利顺产呢?

今天,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。

一胎剖,二胎顺?

  一胎剖宫产,之后顺产,在医学上称为VBAC。

  VBAC,是可行的,但不论是对医院还是产妇自身,都有较严格的要求!

  要施行VBAC,需要胎位正确、体重适中、无其他合并症,经过专业评估,才可进行试产。

  并且,剖宫产后顺产比普通顺产多了一道风险,即生产时,前次剖宫产伤口撕裂,也就是子宫破裂。虽然发生的概率很低,但要求实行VBAC的医疗机构必须有产科紧急反应的流程与配备。

  所以,希望VBAC的宝妈们,需要尽快和自己的产科医生达成一致目标,并且严格做好孕期管理。当然,也要知悉风险,必要时还是需要听从医生的话,不要盲目坚持哦。

宝妈需要做些什么?

  对于二胎妈妈来讲,想要进行VBAC,需要做哪些准备呢?

  ※更严格的产检

  艾玛医疗总监顾春美告诉我们,有计划的VBAC更容易成功:“首先,VBAC妊娠与前次剖宫产的间隔时间最少应在18个月以上,并且需要判断产妇自身条件:上次剖宫产有没有倒T切口?术后子宫切口有没有感染,有没有发热?本次妊娠上一次的剖宫产原因是不是存在?这次有没有新的剖宫产原因?以及上次剖宫产切口位置,孕期检查有无异常等情况。”

  “对于有计划VBAC的产妇,我们产科团队会对其进行细致评估,制定个性化分娩预案。但产科情况复杂多变,即使前期经评估适合进行阴道试产的,如出现妊娠期合并症、胎盘前置或胎位不正等情况,都会增加VBAC的风险。因此,需配合进行孕期管理,做好更细致的产检工作。”

  ※管理好体重

  VBAC准备中重要的一项,就是孕期的营养与体重管理。

  艾玛营养门诊冯磊教授介绍:“对于希望VBAC的宝妈们来说,营养与体重的管理尤为重要。胎儿的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既可保证健康,又方便试产;如果配上合理的运动,就更好了。”

  冯磊教授建议:

  孕早期时去1次营养门诊,孕中期时2周去一次,持续2~3次,以便及时监测。

  ※试产时的配合

  “进行试产时,我们将提供导乐分娩、自由体位、水中减痛、无痛分娩(分娩镇痛)等多种减痛技术。导乐师、助产士全程陪护产妇,并鼓励亲属,尤其是宝爸进入产房陪伴。亲情的陪伴与支持,能使整个产程更轻松、顺利。”顾总监说,“同时,艾玛医护团队将密切关注产程进展,一旦预判出现异常,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,紧急处理。”

  就在今年2月,生大宝时曾经不得已顺转剖的胡女士,在艾玛生二胎时疤痕子宫试产,在产科医生全程陪伴保障、助产士不间断指导和鼓励下,通过无痛分娩的方式,顺利产下了2950g重的宝宝,母子平安。“如果没有她们,我不可能这么顺利、痛苦小的完成分娩。”胡女士在感谢信里说。

5分钟即刻剖宫产   全力保障母婴安全

  虽然经科学分析与管理后进行的阴道试产,子宫破裂发生率非常小,但对产妇个体来说,一旦发生,就是100%。

  为了更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,艾玛产科医师、麻醉医师、儿科医师24小时待命;产房与手术室一门之隔,一旦出现状况,立即采取紧急处理,在5分钟之内施行剖宫产手术,确保安全分娩。

  “每年我们都会不定期安排紧急演练,以确保团队之间的默契,争分夺秒保障母婴安全。”顾总监介绍道,“还有省儿保新生儿科主任吴明远教授领衔、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儿科分会委员李珊、俞建德等多位儿科主任医师组成的专家团队和设备齐全的NICU,也都为新生儿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。”

  成功的VBAC,需要产妇和医生共同的努力。

  我们充分理解、尊重每一位母亲的意愿,并尽全力保障医疗安全,愿意与你一起来完成这一美好旅程。

  同样,你也要好好做好孕期管理,听从医生建议,与我们一起努力哦。

在线自助挂号

首页 科室 VIP会员 关于艾玛 医生

杭州艾玛妇产医院
电话热线:0571-56868888
官方微信号:hzaima
微信客服: hzaimadoc
地址:杭州市西湖区古墩路666号
(地铁二号线虾龙圩站D出口)
©2012- 浙ICP备 10207565号
浙医广〔2025〕第330106-0087号

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5793号

返回顶部↑